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關于進一步規范勞動能力鑒定工作的實施意見
吉人社聯﹝2021﹞66號
各市(州)、長白山管委會,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管委會,各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健康委(局)、醫療保障局、殘疾人聯合會: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進一步規范勞動能力鑒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發〔2020〕91號)和《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工傷保險基金統收統支省級統籌制度的實施意見》(吉政發〔2020〕20號)要求,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就我省進一步規范勞動能力鑒定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充分認識勞動能力鑒定工作的重要性,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制度機制,規范鑒定程序,強化風險防控,依法依規開展勞動能力鑒定工作,積極促進我省工傷保險事業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依法依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吉林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及國家、省有關法規政策開展勞動能力鑒定工作。
(二)公開公正。落實相關制度措施,勞動能力鑒定申請條件、鑒定程序、鑒定標準、鑒定結論向社會公開,作出鑒定結論客觀公正。
(三)優質方便。以人為本,提升勞動能力鑒定整體服務水平,完善個性化服務措施,提高信息化服務能力,著力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
(四)責任追究。健全勞動能力鑒定監督機制,及時發現糾正鑒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對出現的問題,依據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三、主要內容
(一)明確勞動能力鑒定職能劃分。設區的市(州)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負責工傷職工勞動能力初次鑒定、職工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初次鑒定。省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負責對設區的市(州)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再次鑒定。
(二)適用勞動能力鑒定國家標準。一是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適用《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16180-2014)。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適用《職工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標準(試行)》(勞社部發〔2002〕8號)。二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鑒定適用標準,不得擅自增減傷病情判定劃分門類,不得擅自改變判定依據、判定基準和定級(晉級)原則,不得擅自升降分級條款。三是傷病情適用鑒定標準條款不明確的,應當統籌器官損傷、功能障礙、醫療依賴、生活自理障礙等情況綜合判定。
(三)規范勞動能力鑒定程序方法。
主要內容:
1.把握鑒定申請條件。一是依據《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管理辦法》《吉林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等受理工傷人員勞動能力鑒定申請。二是依據《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規定受理在職工作人員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申請。三是依據我省有關政策規定受理殘疾人和國有改制企業解除勞動關系人員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申請。
2.嚴格鑒定實施程序。一是依據國家和我省有關規定辦理勞動能力鑒定的受理、組織實施和結論處理等。二是因利害關系回避、重大疑難傷病情等原因,本地專家資源不能滿足需要的,應當異地聘請鑒定專家。非因工傷殘或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程度鑒定由省跨地市統一隨機安排勞動能力鑒定專家。全省勞動能力鑒定專家庫共建共享。三是被鑒定人應到鑒定現場參加鑒定,特殊情況不能到現場參加鑒定的,在核實被鑒定人身份前提下,可以采用上門服務、遠程視頻等輔助辦法檢查傷病情況。四是著力構建流程規范、安全有序的勞動能力鑒定現場秩序。加強身份驗證、輔助檢查等環節監管,堅決遏制冒名頂替、提供虛假診斷材料等現象。
3.客觀作出鑒定結論。一是勞動能力鑒定專家組應當嚴格依據申請鑒定的傷病范圍,按照相關標準要求,規范實施對癥檢查,準確描述傷病情癥狀,標明就診醫院、病歷號等事項。逐項提出傷病情癥狀符合或參照勞動能力鑒定標準的具體級別條款,綜合提出鑒定意見。專家組對鑒定結論有爭議的,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處理。二是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當根據專家組的鑒定意見,客觀公正地作出鑒定結論。三是堅決防止適用鑒定標準不合理、傷病情與鑒定標準不對應、鑒定結論畸高或畸低的情況發生。四是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不得超出工傷認定書載明的受傷部位、傷情范圍。
4.加強專家隊伍建設。一是依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落實鑒定專家培訓、考核、考評制度,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專家培訓。二是動態管理鑒定專家庫,將政治過硬、業務精湛、作風優良、誠實可信的主治醫師充實專家隊伍,淘汰不合格專家。三是在勞動能力鑒定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鑒定專家,在評定專業技術職稱、聘用崗位等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對一年內多次被再次鑒定改變級別的,應當暫?;蛉∠麆趧幽芰﹁b定專家資格。
5.完善鑒定檔案管理。一是健全鑒定檔案管理制度,依據有關規定,全面、準確、規范管理檔案,實現鑒定檔案和業務一體化。二是規范紙質檔案管理保存,依據電子檔案標準建立電子檔案系統。利用現代醫學技術和多媒體影像設備,采集鑒定現場相關影像資料。三是防止檔案丟失、損毀等,確保被鑒定人各項資料信息、鑒定過程、鑒定結論等能夠及時存檔備查。四是運用工傷保險一體化信息平臺收集、整理、留存資料,不斷豐富完善鑒定檔案內容,提升檔案管理水平。
6.著力信息平臺運用。一是運用好工傷保險認定鑒定經辦信息一體化平臺,實現勞動能力鑒定工作流程電子化閉環、通過互聯網渠道實現勞動能力鑒定線上申請和結論查詢,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核查檢驗勞動能力鑒定結果,做到全程可留痕、可監督、可追溯。二是實現與養老保險等人社內部信息共享,協同辦理業務。加強與衛生健康、醫療保險、醫療機構的信息共享,鼓勵通過醫院檢查結果互認共享、減少重復檢查,方便職工辦事,壓縮鑒定時限。三是通過與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就醫信息對比,核驗鑒定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在特定時間開展異地協作鑒定、“遠程鑒定”。四是加強鑒定統計工作,保證統計數據質量。按照要求報送《因病或非因工致殘勞動能力鑒定情況》(見附件)。
(四)嚴格勞動能力鑒定監督監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強化監督機制。一是主動邀請紀檢監察部門對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全過程,特別是鑒定現場進行監督。鑒定組織實施等重要工作環節、鑒定場所必須有視頻監控。二是聘請社會監督員對鑒定工作進行監督,邀請企事業單位、工會組織、行業協會、被鑒定人代表等對鑒定工作進行監督。三是發揮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成員單位監督作用,在完善工作流程、改進工作方式,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四是申請鑒定條件、鑒定標準、鑒定結論應當向社會公開、公示,鑒定現場應當向被鑒定人、用人單位開放。
2.強化風險防控。一是從組織機構控制、業務運行控制、信息系統控制、費用支出控制等方面入手,加強勞動能力鑒定機構內部管理。二是提高業務核查、抽檢頻次與質量。省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每年至少對各地鑒定業務、鑒定質量進行一次監督檢查。市(州)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當隨機核查、抽查,集中組織鑒定時必須跟蹤核查。三是鑒定現場關鍵崗位設置AB角,互相審核承辦業務。進入鑒定現場工作人員、鑒定專家通信工具應當集中保管,不得隨意接打電話,不得單獨與被鑒定人及其親屬接觸。四是落實回避制度,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專家和工作人員應當回避,是被鑒定人主治醫生的專家應當回避、曾為被鑒定人進行初次(復查)鑒定的再次鑒定專家應當回避。五是嚴格執行相關規定聘請、抽取專家,組成3人或5人的專家組參加鑒定。
3.強化責任追究。一是建立申請人責任追究機制。在勞動能力鑒定申請中,用人單位或個人提供虛假申請資料和信息或不配合鑒定安排,情節嚴重的,依據有關規定追究用人單位及其工作人員、被鑒定人責任。二是健全鑒定機構責任追究機制。鑒定機構在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受理、組織實施、結論處理、專家使用、檔案管理、數據統計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依據規定追究鑒定機構工作人員責任。三是完善鑒定專家責任追究機制。鑒定專家提供虛假鑒定意見、利用職務之便非法收受當事人財物、無法正當理由不履行職責等違反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行為的,視情取消鑒定專家資質、由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追究行政責任。四是落實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責任追究機制。參與傷病醫療救治、檢查、診斷等活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提供與傷病情不符的虛假診斷證明的;篡改、偽造、隱匿、銷毀病歷材料的;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職責的,由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依法處理。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騙取勞動能力鑒定結論、領取社會保險待遇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退回騙取的社會保險金,處騙取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追究責任。
四、有關要求
(一)勞動能力鑒定是職工享受相關社會保險待遇的重要依據,是防范基金風險的重要環節。各級人社部門要高度重視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切實加強領導,健全機構,選準、配齊、配強勞動能力鑒定機構負責人及工作人員。
(二)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成員單位要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與,大力支持,依法監督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共同加強勞動能力鑒定管理,提升勞動能力鑒定質量和水平,強化勞動能力鑒定風險防控。
(三)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不斷轉變工作作風,壓實主體責任,加強警示教育,牢固樹立廉潔意識、底線意識,堅決杜絕虛假鑒定、人情鑒定。對鑒定工作中出現的違規違紀問題及時進行核查,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四)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完善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制度機制,構建程序規范、監督嚴格、服務優質、廉政勤政的長效機制,努力從制度上、程序上保障鑒定結論的客觀公正,提升勞動能力鑒定的社會公信力。
附件:因病或非因工致殘勞動能力鑒定情況
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吉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吉林省醫療保障局 吉林省殘疾人聯合會
2021年6月30日
復制原文鏈接查看原文及附件:http://hrss.jl.gov.cn/gg/202111/t20211124_8297642.html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以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為準。
本文來源: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
免責聲明:本文文字及圖片素材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本文僅用于分享信息,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轉載不代表本公司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本公眾號所分享信息只提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應用建議。本文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敬請與我們聯系,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